当冰冷的数据成为现实的负重,电动汽车市场的困局不再只是商家的“困境”,更是广大消费者的“劫难”。曾身处时代风口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如今却一片萧条。高歌猛进的增长速度,铺天盖地的宣传,曾使多少人燃起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遐想。然而,当泡沫破裂,真实的境况却是如此沉重。
回想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2018年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曾指出,中国有超过480家电动汽车厂。然而,到2023年,这一数字骤降至四十多家,超过400家公司在商业浪潮中消逝。高合汽车,威马汽车,这些曾经的明星企业,如今却在破产倒闭的阴影中艰难生存。不只是一个个公司名字的消失,更是一种信仰的崩塌。
犹记得,威马汽车的用户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哽咽地说:“当初买车,信任了威马,现在却连车的基本功能都不能保障。”他的车子因为公司的破产,车用App无法正常使用,
车机系统频繁出错,售后服务也几乎消失殆尽。李先生要更换电池,却面临无法履行协议的困扰,“我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无解的局里,每次想到这些就心寒。”
与李先生一样,数以万计的消费者陷入了类似的困境。一网友在网上发帖诉苦,她的车钥匙居然在孩子上学途中失效,母子俩在寒风中等待了一小时,最终不得不打车前往目的地。而这一切,只因母公司破产,车主的权益无人保障。
不仅是消费者的愤怒与无奈,电动汽车企业的员工也深感痛苦。在这场行业洗牌中,无数曾为梦想付出汗水的劳动者,面对失业的尴尬境地,生活顷刻失去了重心。
然而,面对眼前的惨境,我们不禁要问,新时代的商业模式究竟是福是祸?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无数家庭与个人的辛酸与苦涩。
电动汽车市场的悲喜剧,究竟何时能够落幕?这些始于商业梦想的创业者、投资者、消费者、劳动者,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生活的映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