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繁忙的陆地关口之一,新柔长堤在高峰期每日见证着数十万人次的跨境流动。 “新加坡赚钱,新山消费”,已成为两岸居民心照不宣的双城生活模式。
周五晚上,新加坡人开车堵在兀兰关卡,就为去新山吃顿便宜海鲜、加满便宜油;周一早晨,天还没亮,新山打工人已经挤爆新柔长堤,赶去新加坡赚3倍工资!
但这条法则的代价,是每天数万人把大把时间耗在堵车和排队上—— 钱是省了、赚了,可宝贵的时间全“堵”在路上了。这对个人是煎熬,对两地深化经济融合、释放更大发展潜能,更构成了现实阻碍。
通关瓶颈只是表象,其背后是跨境要素流动面临的深层制度壁垒——规则差异、政策衔接不畅、产业协同不足等,都制约着“新加坡+1”战略的潜力和新山的发展机遇。
为了系统性破除这些障碍,打造一个高度融合、高效协同的区域经济引擎, 2024年初,新马两国政府签署重磅协议,联合打造“柔新经济特区”(Johor-Singapore Economic Zone)。
这可不是普通开发区,它像极了二十多年前的深圳特区——靠着香港,从小渔村变国际大都市;现在,新山就想复制这条路,背靠新加坡这棵大树,变身“东南亚深圳”。
李显龙与安华共同见证新柔地铁跨海桥梁的中央主桥墩完成衔接,并且签署柔佛-新加坡经济特区的合作备忘录。图源:总理公署柔新特区,能否成为企业持续受益的战略要地? 若想深度洞察其发展机遇与核心逻辑,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即将举办专题论坛,汇聚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及区域经济专家,提供权威解析。
柔新特区的战略本质 破解融合瓶颈,释放协同红利特区诞生的背景,是两地优势互补的迫切需求与现实障碍的交织:
新加坡优势:资本充沛、治理高效、法治健全、顶尖人才、全球网络。
柔佛优势: 土地广阔、劳动力充足、运营成本低廉。
融合瓶颈:跨境法律冲突、政策真空地带、产业衔接断层,导致效率损耗、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柔新特区的建立,正是瞄准这些深层矛盾,旨在构建一套高度协同的区域运行规则,将两地的优势真正拧成一股绳。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