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在TikTok平台疯传的影片引爆网上舆论,画面显示瓜拉雪兰莪一支脚车队疑似在大道骑行时越线占道,引来一名巴士司机愤怒斥责,随即双方爆发激烈口角,甚至一度出现肢体冲突,所幸执法单位及时介入,才平息风波。
该事件发生于瓜拉雪兰莪的八丁燕带大道。根据TikTok用户上传的影片显示,一群脚车骑士在大道上行驶时与一辆巴士发生争执,场面火爆。
据影片内容,脚车队成员指控巴士司机危险驾驶,声称对方“明明右侧车道有空位,(巴士司机)却刻意从左侧逼近”,几乎撞上其中一名骑士。
“我们一开始是在左边车道正常骑行,没想到巴士从后方急驶靠近,还停在前方路边,司机随后下车,甚至企图用脚踢我们一人。”
现场影片也显示,巴士司机下车后与脚车骑士爆发激烈口角,一度剑拔弩张。直至附近的陆路交通局执法人员赶来,双方才逐渐平息。
“他看到有执法人员出现后,才停止激动情绪,并试图结束冲突。”
然而事件曝光后,在网上引发强烈讨论。与帖主原意不同的是,大多数网民明显站在巴士司机一方,认为骑士们应该对自己越线及占用大道承担责任。
不少留言狠批:“不该在高速大道上组团骑脚车”、“是你们先违规在先,凭什么指责司机”、“要安全就去公园,不要在大道骑车”。
事件虽未酿成伤亡,但也再次引起社会对脚车骑行安全与道路共享规则的关注。
回溯事件细节,双方的指控都指向 “安全边界” 的被侵犯。骑士们恐惧于钢铁巨兽的突然逼近,认为巴士司机漠视生命;巴士司机愤怒于非机动车闯入高速领域,视其为对公共交通秩序的挑衅。但在执法人员到来之前,情绪早已盖过了理性 —— 当脚车骑士围拢而上,当巴士司机抬脚相向,这场冲突就从规则争议滑向了肢体对抗。所幸及时介入的执法力量,成了阻止矛盾升级的 “刹车”,也为后续的责任厘清留下了缓冲空间。
事件虽未造成伤亡,却在社会舆论场投下了长长的影子。它让人们重新审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划定不同交通工具的 “楚河汉界”?当脚车的灵活与巴士的庞大相遇,除了依赖执法者的事后调解,更需要前置的规则明确与观念共识。瓜拉雪兰莪的这场风波,与其说是个体之间的偶然冲突,不如说是交通文明建设滞后于出行方式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阳光下的大道依然车水马龙,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日复一日上演。但那场被镜头定格的争执,应当成为一块警示牌:道路共享的前提,是每个参与者都敬畏规则、恪守边界。
无论是脚车骑士还是巴士司机,在方向盘与车把之间,在油门与刹车之上,握着的不仅是出行工具的控制权,更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责任。唯有当 “各行其道” 从口号变成习惯,当不同交通方式的路权边界清晰可辨,类似的冲突才能真正从源头减少。毕竟,每一条车道线的存在,不仅是物理上的分隔,更是文明出行的底线。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