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轿车违例停在路边狭窄转弯处,结果遭罗里刮出一长串划痕,视频曝光后,网民一面倒叫好:“谁叫你乱停车!视频书面显示,要事发地点为一处黄线转弯路段,空间本就狭窄,而该车却停在路边。
视频可见罗里司机多次尝试转弯,在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勉强通过,最终其车身仍与轿车擦撞,留下多道刮痕。发布视频的网民配文调侃:“罗里:你忍一下啊兄弟,我真的过不去。
她也在留言区补充,事发地点为郊外岭(Taman Desa),当地一带公寓住户停车位有限,因此晚上路边经常被停满车辆。“违停视频曝光引发热议,评论区一片叫好声,不少民留言表示:“最贵的parking位”车没得怨”“自作自受”“莫名的爽快感”另也有许多网民都呼吁当局加强执法,以防类似情况持续发生
舆论场里的两种声音正在角力:一方坚持 “违法必受惩”,认为刮痕是规则对侥幸者的惩戒;另一方担忧 “以暴制暴” 的逻辑蔓延,担心未来会出现故意剐蹭报复的极端行为。其实争议的核心,在于公共治理能否填补规则执行的缝隙。网民反复呼吁 “加强执法”,本质是期待建立更可靠的秩序 —— 当电子监控能自动抓拍违停,当拖移车辆的响应时间缩短到半小时,当新增停车位的规划跟上居住人口增长,黄线弯道上的擦撞事故自然会消失。
凌晨三点的郊外岭,最后一辆违停车驶离弯道,罗里司机终于能平稳转弯。这个假设性的场景,或许比网络上的叫好声更有意义。交通文明的进阶,从来不是靠偶然的刮痕来实现,而是需要每一方都迈出一步:司机守住黄线的底线,物业盘活停车位资源,执法者织密监管网络。当规则不再是墙上的标语,当守规者不必为违规者买单,黄线弯路上的刮痕才能真正成为历史,而不是循环上演的闹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