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第一辆新能源车刚买回家的时候,真是信心满满:省钱又环保,科技感拉满,堪称“人生巅峰”。
结果呢?没开多久,就被自己当初的“冲动决策”狠狠打脸。
第二辆车,吸取了教训,小心翼翼地研究了很久,结果还是掉坑了!
换了两台车后,如今终于明白:
电车的选择不能贪便宜,有些原则一定要坚持,尤其是“三不买”!
说白了,那种月销5000都不到的品牌,最好敬而远之。
就算看上去价格很便宜,配置很好,外观很独特,也千万别冲动。
因为“这么给力”还卖不好,背后多半有很多坑!
要么技术不过关,要么售后体系不完善,要么产品的设计理念有问题。
不管是哪一项,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就拿我朋友来说,他图便宜买了一辆小众品牌的电车,车子开回去没多久,动力系统就出了问题。
想找售后维修,发现最近的服务点离家两百多公里,光来回一趟就折腾得够呛。
问题解决后,他本以为可以安心使用了,结果没过多久电池续航开始严重缩水。
一趟长途下来比预估少了100公里,直接让人崩溃。
此外,不容忽视的问题还在于,销量太低,也意味着品牌的亏损严重。
按照目前的局势,说不定哪天就倒下了,留给车主的只有一地鸡毛。
参考高合、威马等品牌,可能就是最好的写照。
品牌倒下以后,不仅售后服务成了空谈,连基本的维修配件都成了“稀缺资源”。
更吓人的是,电车和油车不同,很多服务都来源于车机系统。
一旦品牌出问题,不再给运营商付费,车机还有可能“变砖”,很多基础功能都无法使用了。
就这种情况,试问你能接受吗?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为了不给自己的后续使用带来麻烦,最好别买销量太少的杂牌车。
说白了,只要买增程,电池越大越好,纯电续航越长越棒。
倒不是说小电池的增程车不能用,而是这种将就的背后,往往存在很多硬伤。
一方面,小电池的续航很尴尬,体验感差。
很多小电池的增程车,纯电续航也就200不到,听起来刚好够通勤用,但实际开起来却总让人“捏把汗”。
比如,冬天一开暖风,电量直接腰斩;
遇上堵车,电耗蹭蹭往上涨,纯电模式下根本坚持不到目的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