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王姓女子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分享了她在八打灵再也谷中城购物时遭遇的一场“理发骗局”,引发了大量讨论。她的经历让不少人愤怒不已,表示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消费陷阱,而这次事件再次揭露了部分不良商家的欺诈手段。
根据王女的分享,事情发生在她在谷中城购物时。当时,一名中国籍女子向她推销一家刚开业的明星造型屋,声称可以免费提供造型建议。出于好奇,王女决定进去看看,没想到这竟是骗局的开端。
进入店内后,造型屋的“老师”对她的头发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建议进行整体改造。然而,在整个洗发和剪发的过程中,店方始终没有提到任何费用相关的信息,让王女误以为服务可能是某种促销活动。
“当时,老师说了一大堆我的发型问题,要帮我进行改造,但他们完全没有提到价格。”
王女说道。然而,事情在护发步骤时发生了转变。店员突然询问她,是否要使用“老师定制的药水”进行头部护理,王女开始警觉,便主动询问了价格。对方这时才拿出手机,展示所谓的“配套价格”,从2888令吉到4888令吉不等。
面对如此高昂的价钱,王女当场感到不知所措,并表示拒绝购买。然而,店员继续向她推销其他价格更低的配套,并宣称他们的技术在中国非常受欢迎,通常收费要更高。“他们一直强调说自己是靠技术吃饭,结果剪出来的效果还不如学徒剪的,最后竟然还要我为这次剪发支付288令吉。”王女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依然充满无奈。
最终,在对方的强势推销下,王女只得勉为其难接受了一项688令吉的“最便宜”配套,尽管她一再拒绝。她在事后表示,整个过程让她感到十分不舒服,仿佛被迫消费。
王女的这段经历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也纷纷分享了自己曾经在类似造型屋遭遇的“理发陷阱”。
一名网友留言道:“我也被骗了1280令吉剪头发,明明以为是普通服务,结果到了付款时才发现价格离谱。”另有网友提到:“前几天我也被要求花888令吉做烫发,好在我一直坚持说没时间,他们才勉强放过我。”
这些留言显示,王女的经历并非孤例,许多消费者都曾在类似的黑店中遭遇过“被动”消费,事后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消费陷阱。
从王女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这些黑店的欺骗手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套路性。他们首先通过“免费咨询”或“低价促销”的幌子吸引顾客上门,然后通过贬低顾客的现有造型、夸大问题来制造顾客的焦虑情绪,进而提出高价的改造方案。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通常不主动告知价格,直到消费者完成部分服务后才突然抛出高昂的费用,迫使顾客陷入尴尬境地,最终不得不买单。
更具恶劣的是,这些商家还常常使用心理压力手段,通过不断推销、夸大技术和效果,甚至贬低顾客的审美或头发状况,强迫他们接受高价的服务或产品。在大部分情况下,顾客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难以拒绝,也不敢强硬抗拒,最终被迫妥协。
王女在事后向大马的贸消部(马来西亚国内贸易及消费人事务部)提出了正式投诉,期望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她也鼓励有相同经历的受害者站出来,一同举发这类黑店行为。
大马贸消部一向对消费欺诈行为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打击不良商家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消费者教育等。
然而,正如本次事件所示,仍有不少不良商家通过各种手段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试图通过欺诈手段牟取暴利。
对于消费者来说,提高警惕是避免此类陷阱的第一步。消费者在接受任何服务之前,应主动询问价格,避免掉入“免费体验”的陷阱。如果商家在提供服务前拒绝明确标示价格,消费者应果断拒绝服务。同时,避免轻易相信推销员的口头宣传,必要时可提前查阅相关店家的评价或咨询其他顾客的意见。
这起黑店强推高价配套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应时刻保持警觉,特别是在面对不熟悉的商家和服务时,更要格外小心。此外,消费者的自我维权和社会的舆论监督在打击不良商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勇敢发声和合法途径维护权益,才能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