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台 DJ 潘毖伶(Emely Poon),自辞去广播事业后转行成为美食博主。带着热情与期待,她希望用镜头为粉丝们揭示马来西亚各地的美味。然而,这份新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她近期在槟城的一段美食分享视频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风波。
视频中,潘毖伶特意选了槟城的一道经典小吃——麦芽糖 Rojak,准备向观众推荐这款富有历史的美味。她兴奋地描述,5点老板刚开档时,她就已经提前到场,在4点54分便开始排队。然而,即使如此,她仍足足等了45分钟才终于买到手。当她品尝第一口时,便被这道充满虾膏味的小吃征服,形容那种滋味如同打开了“全新的感官世界”,让人停不下来。
然而,评论区却并未如她预想般充满好评和支持。网民们纷纷留言表示,这种麦芽糖 Rojak根本不是在地人的首选,有人吐槽它甜到“牙都痛”,甚至嘲讽:“吃一次就够,绝不会再回头。”还有人直言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槟城人,但从不吃这家 Rojak。类似的负面评价不断涌现,仿佛在挑战潘毖伶的味蕾标准和她的推荐价值。
这并非她第一次因美食推荐而引发争议。此前,她曾力推马六甲的猪油渣薄饼,称这是全马最好吃的美味。但即便如此,这份饼也在评论区遭遇了网民的冷嘲热讽。有当地人直言:“我是马六甲人,但我真的不理解它哪里好吃到要排队。”
面对这些质疑声浪,潘毖伶的初衷似乎被淹没在了网民们的苛刻评价中。
然而,在这场风波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多值得探讨的议题。美食的味道本就主观,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尤其是对地域特色小吃的理解更是因人而异。作为一个离开广播领域、重新起步的博主,潘毖伶的努力与用心不应被轻易抹杀。也许,正是因为她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尝试不同地方的风味,才让她的内容在芸芸美食博主中显得与众不同。
尽管网络世界充满了声音各异的评论,但潘毖伶依旧在用心做好每一次推荐。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美食不止于味觉,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与体验的分享。即便遭遇质疑,她依旧选择继续前行,正如她所说:“美味是用心感受的,而非用评论区的点赞数决定的。”
潘毖伶的经历,是现代社交媒体生态中一个缩影:个人表达与公众意见之间的矛盾交织。她的坚持和勇气,或许正是吸引观众的地方。毕竟,美味如人生,总要亲自尝一尝,才能知道其中的甘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