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扫码点餐”如潮水般席卷全国,成为餐饮行业的一股新潮流。在乔治市的古迹区,大多数餐厅和咖啡馆都纷纷引入这一新兴科技,只需手机一扫,顾客便能轻松点餐。这一便捷的方式不仅大大提升了点餐效率,还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成为许多业者心目中的“好帮手”。
不管客人多少,老品的服务员都会亲自为顾客点餐,向客人介绍食物以及食材的特色。
然而,科技的便利并非人人称道。身为母亲的王丽丽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扫码点餐虽然提高了效率,却忽略了部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尤其是有特殊饮食需求的顾客。王丽丽分享了她的个人经历:每当她带着孩子出门时,总是为扫码点餐的设计感到无助。许多菜单上仅列出菜名,却没有任何备注选项,无法满足孩子不能吃辣、过敏食材等特殊需求。而服务员的态度更是让她心寒,“已经说明扫码点餐,我没有义务再服务你。”
这样的冷漠让她感到无比失望,甚至质疑为何还要支付10%的服务费。
王丽丽认为,餐厅不应该只有扫码点餐一个管道。她也指出,许多餐厅的扫码在设计上根本没有兼顾消费者的需求,除了食物名称之外,没有其他选项或者备注让消费者选择。(受访者提供)
不仅如此,王丽丽的朋友也遭遇了扫码点餐的困扰。在一家网红咖啡馆,因为手机信号不好,点餐变得异常艰难。即便店家提供了无线网络,密码却以小到难以辨识的字体印在桌角的纸条上,这让视力稍差的中年人根本无法察觉。面对这些问题,年轻朋友的不以为然更让人无奈:“老人家不会来这种地方消费。”这样的言论无疑是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冷漠。
虽然店里有扫码点餐的系统,可是,陈倬任依旧选择用传统的方式为顾客点餐。
他觉得这样比较人性化,也更有温度。
“科技的进步本应服务人类,而非淘汰弱势群体。”王丽丽语重心长地说道。她强调,社会不应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抛弃那些有特殊需求的人。每个人都会老去、眼睛退化,是否在那时我们也该被社会淘汰?
与王丽丽的担忧不同,位于乔治市古迹核心区的“老品”餐厅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虽然店内配备了扫码点餐系统,但老板陈倬任依旧坚持传统的手工点餐方式。他认为,面对面的点餐不仅更有温度,也能更好地为顾客介绍食物的特色和配料。
“有些人不吃辣、有些人不吃香菜,提前告知才能避免用餐中的不快。”陈倬任解释道。正是这种温情的服务态度,让许多顾客从陌生人变成了老朋友,常常回来光顾。
“科技的发明是为了方便生活,但不应失去人与人之间的温度。”陈倬任表示,在未来,如果店铺扩张,他们或许会考虑采用扫码和手工两种点餐方式,让科技与人情并存,为顾客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