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升职,就要看自己够不够自律和在意自身健康了!
根据《东方日报》报道和马来西亚反贪污委员会(SPRM)的文告,反贪会首席专员Tan Sri Azam Baki宣布,从2026年1月起,凡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7的反贪会官员将无法升职。
他说,这项规定是为了解决反贪会官员的肥胖问题,并提升服务效率和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反贪会给予所有职员6个月的减重宽限期,之后才会正式开始执行这项新政策。
他指出,警方早已实施BMI指数上限为26的政策,因此作为同样重要的执法机构,反贪会也将落实同样的措施。
Azam Baki是在出席吉兰丹SPRM主席Rosli Husain荣休仪式后,如此宣布。他补充,相关通告将于下月(2025年8月)发出,所有反贪会官员都必须接受健康检查。
“所有州属的反贪会官员必须每3个月到政府医院进行健康检查。
超重的公务员更容易罹患各种健康问题。公务员体系中的肥胖问题必须正视,绝不可掉以轻心。”
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实则是公共部门对职业形象的重塑。反贪会作为打击腐败的前沿力量,其成员的外在形象与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公众信任度。数据显示,身形健硕的执法人员在民众心中的专业度评分高出肥胖者 28%。6 个月的减重宽限期与每 3 个月的健康监测,既体现政策的刚性,也保留了人性化缓冲空间,为超重官员提供了调整机会。
但健康治理的本质应是赋能而非惩戒。有公务员团体建议,可配套推出个性化减重方案,如提供健身补贴、营养师咨询等支持措施,将强制约束转化为正向激励。新加坡警队在实施类似政策时,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团队健身挑战等方式,使超重率三年间下降 15%,其经验值得借鉴。
这场围绕 BMI 的职场变革,本质上是公共部门对 “职业素养” 内涵的重新定义 —— 在专业能力之外,健康管理能力正成为现代公务员的必备素质。政策的最终成效,不仅取决于执行力度,更在于能否构建起 “健康 - 效能 - 形象” 的正向循环。当健康管理从个人选择上升为组织责任,或许能为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开辟新路径,但如何在规范与包容、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