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在学校刺死学姐的14岁男中学生,10月21日被押往八打灵再也法庭申请第二次延扣。
根据中国报报道,由于嫌犯未成年,警方全程低调以一辆私家Proton轿车秘密护送他入庭,成功避开现场媒体镜头。
照片来源: 中国报
根据现场记者观察,早上约9时左右,一辆疑似载有嫌犯的黑色Proton轿车驶入八打灵再也法庭地下停车场,随即展开延扣程序。
约9时38分,该车辆迅速驶离,没有在外停留,也不让媒体有机会拍照或发问。
警方随后证实,推事已批准延扣嫌犯7天至10月28日,以便继续深入调查。
与此同时,八打灵再也警区主任山苏丁助理总监透露,警方目前已向148人录取口供,调查报告将于10月22日首次提交给副检察司,以待下一步指示。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起案件也面临着特殊的处理难题。由于嫌犯是未成年人,根据马来西亚法律,其身份信息将被严格保密,庭审流程也会相对隐秘,最终的判决结果也可能会考虑其年龄、犯罪动机等因素从轻处理。但这种 “从轻”,是否会让公众觉得 “未成年” 成了暴力犯罪的 “保护伞”?
有法律专家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初衷是 “教育、挽救”,而非 “纵容”,在处理此类恶性案件时,需要在 “保护未成年人” 和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之间找到平衡。比如,在不公开嫌犯身份的前提下,适当公开案件的关键调查进展,既能回应公众关切,也能起到警示其他未成年人的作用。
公众期待的,不仅是一个明确的判决结果,更是对 “校园暴力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如何干预” 的清晰答案。毕竟,比起追究一个孩子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 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安全的港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这才是对遇害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所有家长焦虑情绪的最好回应。目前,关于案件的更多细节仍需等待官方进一步披露,我们也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为读者带来最新报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