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兰莪州Petaling Jaya一所中学发生了一宗震惊全国的命案。14岁的男嫌犯在学校女厕中刺死了16岁的学姐。
目前,涉事的男嫌犯被正式提控“谋杀”罪名(刑事法典第302条文)。
与此同时,推事阿米拉已批准被告辩护律师安华依扎德提出的申请,将嫌犯送往霹雳乌鲁近打幸福医院(Tanjung Rambutan Hospital)接受为期1个月的精神评估。
案件定于11月21日过堂,等待精神报告出炉再决定下一步程序。
照片来源: 中国报
根据《中国报》报道,以法庭之友身分出庭的律师冯吉祥指出,代表律师之所以申请让被告接受精神评估,是为了鉴定被告在案发时的精神状态,并希望专家提供意见,以便更全面了解导致其行为的可能原因。
“因为在这个案子里,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我知道确实有人死了,但是,在我看来,被告在这宗案件里也是受害者。
他是在他的处境里的受害者。”
事实上,冯吉祥律师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的观点,并非为嫌犯的暴力行为开脱,而是点出了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复杂成因。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未成年人极端暴力案件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个体的冲动行为,实则往往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忽视息息相关。
在许多家庭中,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略了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在学校里,老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有时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校园心理辅导机制往往流于形式;而社会层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不足,导致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无法及时得到专业帮助。正如冯吉祥所呼吁的,希望民众及家长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这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从根本上预防此类悲剧的关键。
案件的下一步走向,将取决于 1 个月后的精神评估报告。如果报告显示嫌犯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那么除了司法层面的处理,如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治,将成为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毕竟,对于一个 14 岁的孩子,即使犯下严重错误,单纯的惩罚或许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帮助他认识错误、修复心理创伤,才有可能避免他未来再次走向极端。
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起案件更应成为一次深刻的反思:我们是否为青少年构建了足够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该如何协同发力,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筑起 “防护网”?
过堂之日尚远,但围绕这起案件的讨论不应停止。从警方录取 148 人口供的细致调查,到司法程序中对嫌犯精神状态的关注,再到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呼吁,这起校园命案已超越了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成为一面映照社会问题的镜子。
我们期待精神评估报告能还原案件真相,更期待这场悲剧能推动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 唯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心理上得到关怀与引导,才能让校园真正成为安全的港湾,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