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早前宣布每位18岁及以上的成年公民将通过大马卡(MyKad)获得一次性100令吉的现金援助(SARA),前首相敦马哈迪也笑言,他也拿到100令吉。
但他也表示,他本身并不需要100令吉,这笔钱应该被分配给穷人。
“给穷人吧,但给穷人也别只给100令吉,给多一点啦。
“100令吉,一天才40仙,能做什么?要买杯咖啡都不可以。
他是在“726倒安华大集会”上这样表示。
他还表示,他之所以也能拿到100令吉,是因为安华想要他的选票。
“我不需要100令吉,给穷人吧…但他想要我的选票。
政治语境下的这笔钱更显微妙。敦马哈迪直言 “他想要我的选票”,点破了选举周期中福利政策的工具性。马来西亚近三次大选前,都出现过类似的现金派发政策:2018 年的 “希望援助金”、2022 年的 “人民关怀金”,以及如今的 SARA。
这些政策在反对党眼中,始终是执政党 “选票工程” 的代名词。但在槟城打工的印尼劳工苏卡却有不同感受:“虽然少,但上个月收到的 100 令吉刚好够给孩子买退烧药。” 这种个体体验的差异,让政策评价始终充满张力。
物价涨幅与援助额度的失衡更值得警惕。马来西亚 2024 年通胀率虽回落至 2.8%,但食品价格涨幅仍达 5.3%,其中咖啡粉价格较 2020 年上涨 47%。经济学家张景荣测算:若要维持 2018 年 100 令吉的实际购买力,如今至少需发放 158 令吉。这种 “货币幻觉” 让援助金沦为象征性姿态 —— 就像吉隆坡大学社会学教授林美莲指出的:“当政府用十年前的标准发放援助,其实是在默认民众的生活质量可以倒退。”
街头巷尾的讨论仍在继续。在甲洞的菜市场,卖鱼的阿莲把 100 令吉换成了 20 张 5 令吉纸币:“每天带一张,刚好够买青菜。” 而在国会走廊,反对党议员正拿着这张纸币质询财政部:“当咖啡都喝不起时,我们的福利政策究竟在安慰谁?” 敦马哈迪的那句 “给穷人多一点”,或许不仅是政治喊话,更是对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拷问 ——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真正的民生关怀不该是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施舍,而应是能让普通人挺直腰杆的尊严保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